今日要闻

又到开学季,文具产品选购再成关注焦点

2019-08-30 16:36:56 来源:塑料机械网原创 作者:结绿 阅读量:49045 评论
分享:

导读:近年来,塑料书皮在文具市场上流行起来,然而网络上曝出的关于塑料书皮问题的新闻屡见不鲜,“毒书皮”屡禁不止,选购文具还需要消费者练就火眼金睛

  【塑料机械网 编辑视角】 时值8月末,全国各大院校即将迎来9月开学季,学生在新学期对学习文具的需求使得文具市场迎来销售旺季。其中,塑料文具占据了文具市场的大半江山,因其实用、新颖的功能以及丰富的色彩和造型赢得了不少青睐。
 
  近年来,塑料书皮在文具市场上流行起来,甚至在一些班级,老师会对学生使用的书皮进行规定。塑料书皮耐磨、美观不假,然而网络上曝出的关于塑料书皮问题的新闻屡见不鲜,其潜在的危害性不可忽视。新学期将至,关于塑料书皮的安全问题再次引来许多焦虑。据报道,8月25日,榆林教育局规定,将统一规范书皮,杜绝塑料书皮的使用。
 
  在今年6月份开展的对177批次学生文具的国家监督专项检查中,有49批次未标明生产厂名和厂址,10批次涉及笔上帽安全、本和亮度(白度)的问题不合格。随着文具市场的活跃,文具质量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良莠不齐的生产厂家是造成如今局面的重要根源,对市场进行监管和规范治理是有关部门目前的工作重点。
 
  “毒书皮”大行其道
 
  据了解,我国目前对塑料书皮产品执行标准是GB20127(强制性),即《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在该执行标准中,对学生用品中的涂改制品、绘画颜料、书写笔、绘图用尺等一系列产品的安全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和使用说明进行了规范,对文具用品的监督和检查也基于此。
 
  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和多环芳烃含量是判定塑料书皮合格与否的两个重要指标。学生通过接触、呼吸等渠道将二者吸收进体内,会引发性早熟、肝脏损害,严重者甚至有致癌风险。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明令禁止邻苯二甲酸盐在儿童用品和文具中使用,我国2016年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6中塑化剂列为限用物质,并与欧盟标准看齐。
 
  据悉,目前市面上的塑料书皮大军中“三无”产品占了不少,而这些产品大的问题是增塑剂超标带来的一系列毒物危害。曾有市民自费检测了7款书皮,这些书皮在邻苯、多环芳烃等指标上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甚至在邻苯项目上均显示超标。
 
  “毒书皮”大行其道,对学生的健康埋下了隐患。作为普通消费者,了解塑料书皮“毒”在何处、如何在花样繁多的文具市场上购买到安全的文具用品,这值得我们多多关注。
 
  如何正确选购塑料书皮
 
  塑料书皮常以PE或PP材料制作,但由于部分厂家使用PET材料或回料,导致增塑剂超标。分辨塑料书皮的好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看文字:合格的书皮要标注生产厂家(地址、联系方式)、商标、商品编号、执行标准、产品使用材料、使用说明、安全警告等关键信息。有些书皮会标注“通过SGS检测中心检验”或“通过国家文教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等字样,有的还会印刷检验报告。
 
  2、看外观:透明度高、光滑平整的书皮质量更有保障,有些存在颗粒感明显、颜色发灰现象的书皮就可能存在健康隐患,过于柔软的书皮也不建议购买。
 
  3、闻气味:好的书皮无味或气味较小、挥发较快,劣质书皮往往会有十分明显的刺激性味道,并且持续时间长。而对于现在市场上存在的香味书皮需要消费者从多方面分辨,但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并不提倡选购这类书皮。
 
  4、看价格:质量决定价格还是有一点道理的,但是仅供参考。往往*的品控比较有保障,价位高的书皮其总体质量要高于廉价书皮
 
  5、到正规商场选购:正规商场对在售产品有较为严格的准入规定,劣质假冒产品少,对消费者有一定保障
 
  阅读延伸:其他文具选购注意事项
 
  学生的文具包里总少不了各种笔和涂改用品,关于这些文具用品也要留意。
 
  写用笔:笔帽上端和尾塞都应有通气孔设计。笔帽选择尺寸较大或袋笔夹的为佳;尾塞应具有一定的牢度,不易被抓取。
 
  记号笔:常见的荧光笔中含有甲醛、苯、汞等物质。一些具有浓烈香味的荧光笔往往也很“好用”,需要警惕的是,这其中可能添加了过量的苯。选购这类文具时尽量选择无气味的。
 
  修正文具:修正液中含有的卤代烃和苯系物质在使用中会挥发并被人体吸入。这类物质会刺激人眼、呼吸道,有一定的致癌因素,尤其是苯含量超标的问题十分严重,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另外修正液还具有易燃易爆的安全隐患,建议选择更安全的涂改用品。
 
  橡皮:目前PVC材质的橡皮占领市场,每块PVC橡皮中可含有20%左右的DEHP(塑化剂种类),而具有特殊香味和过于柔软的橡皮还可能存在增塑剂超标的情况。
 
  结语:文具用品日益精美实用,但是繁荣的文具市场背后也有暗流涌动。如何改善如今文具市场良莠不齐的局面、使消费者能够买到安全、健康的产品,除了相关部门的督察整改、企业的自觉之外,也需要消费者练就一双能够鉴别的“火眼金睛”。拒绝“三无”产品,保护祖国的未来,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资料参考:掌中榆林、中塑在线、百度百科、中安在线、中国质量新闻网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