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G20“零塑”目标:聚光灯下的海洋塑料垃圾困局

2019-07-05 16:23:24 来源:塑料机械网整理发布 阅读量:27006 评论
分享:

导读:海洋塑料垃圾一直以来是人类环境的一大杀手,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下,如何应对塑料垃圾带来的健康威胁已成*共同关注的话题。

  【塑料机械网 编辑视角】 海洋塑料垃圾一直以来是人类环境的一大杀手,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下,如何应对塑料垃圾带来的健康威胁已成*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6月29日闭幕的G20峰会上,针对海洋塑料垃圾问题,各国达成一致目标——“2050年前将海洋塑料降为0”,东道主日本方面还呼吁在今秋联合国大会上更多G20以外的国家一同努力,将其推进为目标。
 
  在此之前,6月16日结束的二十国集团(G20)能源与环境部长国会议上,各国终就构筑推动削减海洋塑料垃圾的框架达成共识,这也是专门针对海洋塑料垃圾的框架。特别说明的是,作为非G20成员国的6个较多海洋塑料垃圾的国家也参加了讨论。会后各国将自主采取相应措施,并定期汇报、共享成果、交流对策,交流会议计划于今年秋在日举办。
 
  G20对海洋塑料垃圾的关注再一次将塑料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摆在人们眼前,海洋塑料垃圾再度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
 
  在过去的时间里,长期对塑料制品回收处理不当和政策、意识的缺失,导致很多塑料产品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收。生产的90亿吨塑料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而每年都至少有900万吨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这些塑料垃圾经过洋流的带动,散布在整个海洋系统中,在不少地方形成了垃圾岛,对海洋哺乳类、鱼贝类及鸟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随着海水流动和日光照射,塑料在摩擦撞击中变成塑料微粒,有的进入食物链,有的则随着大自然的循环,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马里亚纳海沟此前被科学家证实其区域内存在着大量的塑料垃圾,甚至在更深的水域每升海水中塑料微粒数量高达13.51块,在该区域下生活的生物体内也检出塑料微粒;科学家在葡萄牙发现海岸线岩石上“生长”了“塑料地衣”,在水中被破碎成小块的塑料以类似地衣的形式附着在岩石表面,很可能被生物误食……这些进入食物链的海洋塑料微粒终会逐步蔓延到整个生物体系中,目前人类通过饮水及海鲜摄入等行为也已在体内检出塑料微粒……如此种种,无一幸免。
 
  面对海洋塑料垃圾带来的生存窘境,我国自2016年起开始对近海微塑料数据进行检测。5月29日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可得到数据: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海域的6个断面和6个海滩的微塑料检测中,海面漂浮微塑料监测断面表层水体微塑料平均密度达0.08个/立方米,高为1.26个/立方米。在受检的4个海域内,其海面漂浮为塑料的平均密度分别为0.4、0.33、0.07和0.01个/立方米,主要为颗粒、纤维和碎片状的聚苯乙烯和聚丙烯;海滩微塑料平均密度为245个/平方米,高为504个/立方米,主要为线状、颗粒和纤维状的聚苯乙烯和聚丙烯。
 
  有文献表明,在192个沿海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是塑料垃圾流入海洋的主要源头之一,在局部的下游流域城市、沿海村镇等地区海洋垃圾的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塑料垃圾在我国全部垃圾中占比约为80%,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立以及对塑料制品生产、分类回收、后续处理等环节的优化和监管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海洋塑料垃圾目前局势产生正面效果。
 
  保护环境不能成为空谈,政策落实、行动坚持、巩固意识是推进减少塑料垃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中国作为在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必须以身作则。在近的一个月里,我国在塑料垃圾治理方面的举动也再一次将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6月6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手十四家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组织,共同成立“中国净塑行动网络”,并发布了“不丢弃、需减量、要循环”的行动纲领。将我国相关行业协会及环保组织联合起来,共同面对我国目前的塑料垃圾问题,致力于实现2030年中国海洋塑料垃圾零排放和中国塑料垃圾总量减少50%的愿景。
 
  7月1日,《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开启我国地区性强制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序幕,为加强居民对环保的意识和再利用资源的有效回收提供了基础,在全国具有示范性,未来将在住建部2017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中提到的剩余45个城市开始下一步推广。
 
  结语:减少海洋塑料垃圾从来都不只是某一个国家自己的事,而需要人类共同来行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塑料在为人类社会带来发展的时候也正在毁灭我们的生活。海洋塑料垃圾的问题刻不容缓,社会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环境友好共荣,人类才能有幸福家园。
 
 
  资料参考:观察者网、凤凰网、新京报、国家海洋局网站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