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再生塑料 物理回收碳排放量的核算》国家标准起草小组成立暨第一次标准制修订工作会议圆满成功

2024-02-06 11:05:20 来源: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 阅读量:12479 评论
分享:

导读:2月1日下午,《再生塑料 物理回收碳排放量的核算》国家标准起草小组成立暨第一次标准制修订工作会议在广州顺利召开。

  【塑料机械网 塑料时讯《再生塑料 物理回收碳排放量的核算》国家标准起草小组成立暨第一次标准制修订工作会议圆满成功
 
  2月1日下午,《再生塑料 物理回收碳排放量的核算》国家标准起草小组成立暨第一次标准制修订工作会议在广州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48)、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8)指导,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再生塑料及应用标准化工作组 (SAC/TC48/WG4)主办,国高材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再生塑料及应用标准化工作组(SAC /TC48/WG4)组长王玉忠,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金发科技首席科学家、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主任李建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首席专家林翎,广州市黄埔区市场监管局标准化科科长丘家军,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TC48)副秘书长田岩,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再生塑料及应用标准化工作组(SAC /TC48/WG4)秘书处秘书长吴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质量标准部主任、TC48/WG4副秘书长田辉,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再生塑料分会执行主任周长赛,中国塑协改性塑料专委会秘书长杨松伟,以及来自全国相关高校、研究院所、检测单位和产业链上下游知名企业的近4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田岩副理事长主持。王玉忠院士首先致辞,他指出,编制此项国家标准对于再生塑料产业低碳发展的意义重大,通过发布国家标准,将碳排放量变为统一的、可量化的指标,一方面有助于再生塑料企业通过标准全面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提升企业绿色转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向国际贡献中国特色碳排放评价标准,为全球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常纪文所长在致辞中强调,随着经济发展逻辑的改变,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再生塑料行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再生塑料碳排放量的核算编制工作的开展,是为未来的碳排放交易奠定基础。丘家军科长代表黄埔区对会议表示热烈祝贺,对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希望各位专家发挥专业优势,制定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开创性的国家标准,同时,强调标准在国内外市场中的重要性,希望本次标准能够促进市场的融通对接,黄埔区政府将提供优质服务。
 
 
  李建军院士代表标准牵头起草单位国高材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介绍了本标准的编制背景、文本讨论稿和工作计划,并对标准中的系统边界、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取舍原则等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他表示,本标准内容将结合国内再生塑料产业的实际情况、相关企业痛点需求以及专家意见修改完善,能够满足再生塑料行业的普遍需求,有助于推动再生塑料行业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吴博秘书长宣读了TC48秘书处下达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再生塑料 物理回收碳排放量的核算》的通知,宣布制标组成立并代表TC48/WG4秘书处对标准编制提出要求:一是做好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实验验证、知识产权处置、产业化、推进应用推广的统筹协调;二是标委会对标准计划进行全流程管理,起草小组需及时向秘书处汇报标准制定进程,由TC48秘书处适时组织召开标准计划的修订会议;三是每个参与单位需安排专人来负责对接,并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共同按时高质量完成标准的编制发布。
 
  会议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就物理回收的再生塑料的碳排放核算标准展开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制定一个统一、科学、可行的碳排放核算标准对于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一标准的制定,与会嘉宾们纷纷表示愿意为国家标准的编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产业的绿色发展助力。
 
  《再生塑料 物理回收碳排放量的核算》国家标准是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再生塑料及应用标准化工作组(SAC /TC48/WG4)成立以来,牵头起草的第一份国家标准,为物理回收的再生塑料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起草小组将再接再厉,不断完善标准内容,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推动标准的早日发布实施。
 
 
  (本文供稿:田岩  编辑:信息部)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