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的功效与作用|紫苏的煎药方法
【药材名】紫苏
【英文名】Perilla Stem
【拉丁名】Caulis Perillae
【别名】紫苏茎,苏梗,紫苏杆
【名称考证】紫苏茎(《雷公炮炙论》)、苏梗(《药品化义》)、紫苏杆(《湖南药物志》)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唇形科植物
【药用部位】皱紫苏、尖紫苏等的茎。本植物树干上的棘刺(奴柘刺)、果实(山荔枝果)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①《纲目》: "辛,温,无毒。"②《药品化义》: "味甘微辛,性微温。"③《本草崇原》: "气味辛,平。"《药品化义》: "入脾、胃、肺三经。"
【功效分类】解表药,辛温解表药
【功效主治】理气,舒郁,止痛,安胎。治气郁,食滞,胸膈痞闷,脘腹疼痛,胎气不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用水浸泡后,润透,切片,晒干。
【药材鉴定】老苏梗:呈方柱形,有槽。长0.3~1米,中部直径约0.7~1.3厘米。表面紫棕色或淡棕色。具纵沟及顺纹,上有稀疏的柔毛。分枝对生,或已除去。上部分枝常残留花萼或果实。质硬体轻,断面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或中空。撇苏梗: 色淡或青绿色,质松,髓部较大。以者而粗壮、外皮紫棕色、分枝少、香气浓者为佳。同属植物白苏 P. Frutescens (L.) Britt.的茎(白苏梗)在江苏、四川等地与紫苏梗同等使用,并通称为苏梗。
显微鉴定: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细胞,细胞长方形,外被角质层;幼茎上有较多的腺毛、腺鳞和非腺毛。皮层薄,3-4列细胞,外侧有厚角组织,角隅处较多,约有十余列细胞。中柱鞘纤维束呈不连续环状。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发达,导管径向排列。髓部细胞排列蔬松。粉末:灰白色。①纤维有两种,一种甚长,末端稍尖,直径12-34μm,壁厚3-13μm,非木化,孔沟或不明显,有的胞腔内含细小草酸钙针晶;另一种梭形,边缘不平整,直径 17-45μm,壁厚6-19μm,初生壁易与次生壁分离,也沟较密,胞腔较狭细。②木纤维甚细长,末端尖或尾尖,直径13-53μm,壁稍厚,纹孔,细点状或人字状,有的胞腔内聚集细小结晶。③草酸钙针晶微细,长2-10μm,充塞于薄壁细胞或纤维中。④具缘纹孔、螺纹及网纹导管直径17-68μm;具缘纹孔椭圆形、六角形或菱形,有的导管分子甚短,端壁钭尖或尾尖;螺纹增厚壁宽而紧密,有的2-3螺纹并列。⑤茎表皮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有角质层。此外,有木薄细胞、木射线细胞和髓部薄壁细胞,偶见腺鳞、腺毛碎片。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鉴定出45个组分,其中主成分为紫苏醛、十六烷酸和紫苏醇。
【原生形态】小柘树,又名:奴柘(《本草拾遗》),隈枝(《益部方物略记》),隈支(《纲目》),葨芝(《云谷杂记》),构棘、九层皮、假荔枝、猴欢喜、山荔枝,黄金刺、鸟不踏、老鼠刺、饭团竻、野梅子。常绿直立或攀援状灌木,高2~4米。根皮柔软,黄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粗壮、直立或微弯的棘刺,长5~10毫米。单叶互生,革质,倒卵状披针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4~9厘米,宽1.5~2.8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5~10毫米,花单性,雌雄异株;头状花序单生或成对,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径6毫米,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球状,结果时增大,径约1.8厘米,花被片4,顶端厚,被茸毛。聚花果球形,肉质,直径达5厘米,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和苞片中。花期4~5月。果期9~10月。生于山坡、溪边、灌丛中。分布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参考出处】《本草蒙筌》
- 凡本网注明"来源:塑料机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塑料机械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塑料机械网,https://www.86pla.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