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创!Mura超临界水技术破解世界塑料回收难题

2025-02-06 08:36:56 来源:废塑料新观察 阅读量:14158 评论
分享:
  2025年2月,英国东北部一家工厂的投产吸引了全球环保界的目光。这座由伦敦初创公司Mura Technology打造的全球头个商业化超临界水塑料回收工厂,宣称能将“不可回收”的混合塑料垃圾转化为再生塑料原料,有望颠覆传统机械回收与热解技术的局限。《Nature》杂志以封面报道形式剖析了这一技术,称其为“塑料污染危机的新答案”。
 
  编者按
 
  根据OECD预测,2060年全球塑料废物将突破10亿吨/年,而当前回收率不足10%。Mura的全球扩张计划(德国、美国、新加坡等6国建厂)与三菱、LG化学等巨头的入局,或为行业注入强心剂。超临界水技术掀开了塑料循环经济的新篇章,但其真正的革命性,或许不在于实验室的突破,而在于能否在商业规模上平衡环境效益、经济可行性与政策合规性。正如《Nature》所言:“这可能是人类对抗塑料洪流的关键防线。”
 
  技术突破:超临界水如何“驯服”混合塑料?
 
  塑料回收的困境在于,全球每年仅10%-15%的塑料废物被回收,剩余部分被填埋、焚烧或遗弃(OECD数据)。传统机械回收依赖清洁、单一材质的塑料流,而热解技术虽能处理混合塑料,却因高能耗、低效率(20%原料转化为无用焦炭)及高碳排放饱受诟病。
 
  Mura的“超临界水热液化技术”(Hydro-PRT)提供了新思路:在400℃、220倍大气压的反应器中,水进入超临界态,兼具气体渗透性与液体溶解性,可均匀分解塑料分子链。与热解相比,该技术碳排放降低80%,且能处理含食物残渣、油墨等污染的混合塑料。最终产物为石脑油、瓦斯油等烃类化合物,可经炼化重新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原料。若成功运营,将开创塑料循环制造新模式,减少对化石原料的依赖。
 
  核心优势
 
  耐受污染:超临界水可分离塑料分子与杂质,减少预处理成本;
 
  高效低碳:30分钟完成降解,碳排放仅为传统炼油的50%;
 
  原料灵活:理论上兼容所有塑料类型,当前聚焦聚烯烃类(占塑料废物2/3)。
 
  Mura公司表示,这是全球首个采用此方法进行商业规模塑料回收的工厂。其成功至关重要——若实现盈利运营,将推动全球范围内更多同类工厂的兴建。该工厂目前对塑料废物原料仍有严格筛选要求——必须经过与机械回收类似的粉碎和分拣流程,且与热解工厂类似,并非所有产出物都能再生为塑料,因此有批评者认为该工艺不应被归类为回收——Mura对此指控予以否认。这些现实问题引发了对塑料污染治理前景的质疑:化学回收能否兑现其承诺的潜力?该理念并非完全失败——但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使其革命性不如宣传所言。
 
  争议与挑战:真循环,还是“洗绿”噱头?
 
  尽管Mura宣称其技术将推动“真正的循环经济”,环保组织与学术界仍存质疑:
 
  产物去向争议:约20%输出为重质残油,用于沥青添加剂或燃料,被批评为“化学回收不彻底”。欧盟环保组织Zero Waste Europe指出:“将废塑料转化为燃料,本质仍是线性经济。”
 
  分类预处理依赖:工厂实际仍需对废塑料进行破碎、分选,与机械回收流程重叠,削弱技术“革命性”;
 
  规模瓶颈:首座工厂年处理量仅2.3万吨,而IDTechEx预测到2034年全球化学回收总量仅1700万吨,不足未来塑料废物的5%。
 
  对此,Mura CEO回应:“我们的目标是将填埋与焚烧的塑料‘废料’重新纳入产业链,而非与机械回收竞争。”
 
  政策驱动:法规如何重塑塑料经济?
 
  技术推广的背后,是各国严苛的再生塑料含量法规:
 
  欧盟要求2030年塑料瓶含30%再生材料,食品包装含10%;
 
  英国对再生含量不足30%的塑料包装征收惩罚性税收。
 
  Mura的合作伙伴——化工巨头陶氏化学直言:“化学回收是满足法规的唯一路径。”然而,关于“再生含量”的计算方式引发激烈博弈。环保组织揭露部分企业通过“自由分配法”虚标再生比例,将100%再生标签贴于高价产品。英国政府已于2024年10月叫停该做法,强制采用“燃料豁免质量平衡法”,确保再生碳链仅计入塑料制品。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产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