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6月30日至7月4日于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危险品运输专家小组委员会第66次会议上,德国和荷兰联合提出的将塑料颗粒列为危险品的提案遭到否决。这一决定引发了塑料(包装)循环回收行业对未来海上运输监管的广泛关注。
提案背景与争议焦点
德国和荷兰提议将塑料颗粒列入联合国危险品分类中的“第九类”(Class 9),并为其分配一个专门的联合国编号,旨在通过《国际海运危险品规则》(IMDG Code)加强对塑料颗粒海上运输的监管。两国认为,塑料颗粒在海上运输中因泄漏事件频发,对海洋环境构成威胁。近年来,多次塑料颗粒海上泄漏事件促使国际海事组织(IMO)考虑引入强制性监管措施,而德国和荷兰的提案希望通过现有IMDG框架简化立法流程,降低成本,同时为航运业提供熟悉且高效的监管工具。
然而,联合国专家小组在7月1日的讨论中否决了该提案。专家组认为,塑料颗粒并不完全符合现有危险品分类标准,尤其是未达到“环境危害物质”的具体要求。尽管德国和荷兰指出塑料颗粒可归入第九类中的“其他杂项物质”(如干冰或二氧化碳),但这一观点未获广泛支持。专家小组计划在会议后期进一步讨论,并为IMO提供详细反馈。
塑料颗粒的环境影响与行业现状
塑料颗粒(又称树脂颗粒)是塑料制品生产的基础
原料,广泛用于包装、汽车、电子等行业。欧盟在2021年生产和处理了约5700万吨塑料颗粒,但据2019年数据估计,欧洲每年有5.2万至18.4万吨塑料颗粒因泄漏进入环境。这些颗粒因其难以降解的特性,对海洋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造成长期危害,成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重点问题。
欧盟已于近期达成初步协议,制定更严格的塑料颗粒防泄漏规定。这些规定要求供应链各环节采取措施防止颗粒损失,并在发生泄漏时立即采取遏制和清理行动。这一政策为全球塑料循环回收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循环回收行业的启示
联合国否决提案意味着短期内塑料颗粒的海上运输监管可能继续依赖现有框架,而非引入新的国际立法。这对塑料循环回收行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可能导致各国监管力度不一,增加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合规成本;另一方面,行业有机会推动技术创新,如改进包装材料、优化运输流程和加强回收体系,以减少颗粒泄漏并提升循环利用率。
与此同时,欧盟的严格规定为行业树立了表率。循环回收企业需加快部署高效的颗粒管理和回收技术,以应对日益严格的环境要求。例如,采用智能追踪系统监控运输环节、开发可降解替代材料;优化生产流程以减少颗粒损失;提前加强颗粒运输的密封、防泄漏和事故响应机制,都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有助于降低法律与品牌风险,也符合绿色供应链建设方向。
未来展望
尽管联合国此次未通过提案,但塑料颗粒的环境影响问题已引起全球关注。IMO预计将在未来进一步探讨强制性监管措施,而循环回收行业需密切关注国际政策动向,积极参与标准制定,以确保在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
(文章来源:plasticsnews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