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降解塑料行业乱象:有人钻10%检测空子,掺入不可降解塑料,直接干懵老外!

2025-07-22 09:15:45 来源:生物塑料研究院 阅读量:12659 评论
分享:
  在环保需求驱动下,生物降解塑料本应是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然而行业中却出现了投机取巧的乱象,个别企业钻检测标准 “空子”,在产品中掺入不可降解塑料,既破坏了产业公平竞争环境,更让环保事业蒙上一层阴影。
 
  1.“10%”漏洞:降解标准下的灰色操作
 
  依据生物降解塑料的国家标准GB/T 41010-2021,产品只要90%可生物分解,即可判定通过检测,剩余10%通常无需检测 。部分从业者却钻起“剩余10%”的空子,他们在材料中混入3%-10%的传统塑料(如PE等),一是为了降低成本,二是为了增加塑料袋的韧性和强度,表面上看似满足“高降解率”,实则让产品沦为“伪降解”。
 
  这种做法对内欺骗国内市场,对外误导依赖标准检测的海外客户,更让生物降解塑料的环保价值大打折扣。传统塑料残留会长期污染环境,与政策推行生物降解材料的初衷背道而驰。
 
  需要明确的是,国家标准对 “剩余10%” 并非毫无约束,GB/T 41010 - 2021中要求,材料中某一有机成分占比≥1%,其绝对生物降解率需≥60%,且企业要能提供生物降解能力检验报告。但个别不良企业或通过控制传统塑料占比<1%、或干脆生产与送检样品不一致的产品,将 “漏洞” 利用到极致。
 
  2.红外光谱+溶解检测:精准识别的“照妖镜”
 
  如今,为了规避个别企业在“剩余10%”中掺假,正规的检测机构都会先做FTIR光谱图检查。通过对比送检样品红外吸收光谱与标准图谱的特征频率,能快速定性分析主成分官能团。这一方法也特别适合商业买家、质检部门抽检需求。在欧美认证体系中,FTIR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测试项目。
 
  另外,也可以使用溶解检测法。以PLA(聚乳酸)等材料检测为例,利用二氯甲烷、六氟异丙醇等溶剂特性,可对生物降解塑料进行“精准体检”:如PLA为主材时,先用二氯甲烷溶解,若存在PP、PE、PVC等传统塑料,因其不溶于这些溶剂,会以残留形式暴露;后续结合傅里叶红外(FTIR)光谱图、DSC(差示扫描量热法)等分析手段,能进一步“揪出”传统塑料成分,让投机取巧的“伪降解”无处遁形。
 
  二氯甲烷 可溶解PLA,若残留不溶物,大概率是PE、PP(二者不溶于二氯甲烷);
 
  六氟异丙醇 可溶解PBAT/PBS,同理筛选残留杂质。
 
  3.危害:产业信任与环保价值双透支
 
  “老外以为超过90%已经完全降解,剩下10%也顺理成章会降解,不做检测也没事,没想到有些中国企业把PE控制在3%~10%!直接把老外给干懵了!” 在行业交流中,一句无奈调侃,揭开了生物降解塑料行业的灰色真相。
 
  短期看,投机者靠“降本”拿到订单、赚取利润;长期却让整个行业陷入信任危机,给行业带来的是毁灭性打击。意大利PBAT生产商Novamont公司的CEO曾直言,中国出口意大利的堆肥塑料有假货。
 
  海外市场对中国生物降解塑料的“合规性”存疑,国内政策推动的环保产业也被拖后腿。更关键的是,“伪降解”塑料最终进入自然环境,无法真正完成降解使命,塑料污染问题换个“马甲”继续危害生态,让环保努力前功尽弃。
 
  生物降解塑料的初心是解决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行业若任由投机取巧蔓延,只会透支市场信任、背离环保目标。唯有加强监管、完善检测标准、从业者坚守底线,才能让这一绿色产业真正“降解”污染、赋能未来。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产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