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联邦环境办公室(FOEN/BAFU)就《废物预防与处置条例》(VVEA)修订与全新《包装条例》(VerpV)开展的公众咨询(已于2025年10月16日截止)中,食品包装论坛(FPF)与由十家环保与消费者组织组成的“瑞士塑料行动联盟”(S
PAC)分别提交意见,聚焦在将“再用”置于“回收”之前、强化化学安全、以及与欧盟
PPWR更紧密对齐等方面提出修改建议。
政策背景与总体走向
瑞士政府本轮改革意在扩大生产者延伸责任至全包装领域、提高回收目标、强化全国范围的反乱丢罚则,并在废弃物管理中强调“再用与回收”优先于其他处置选项。FPF在提交文件中总体“倾向支持”,但认为现行文本未清晰落实“废弃物管理层级”,建议明确“再用优先于回收”并删除“仅在经济可行时执行”的表述,以避免企业以成本为由规避义务。
核心分歧与关键建议
废弃物层级的次序:FPF建议在VVEA中把“再用(含再用准备)”提升为默认优先项,其次才是物质回收,再之后才是能量回收,并相应调整各条款在地方(州/州际)实施中的措辞与职责分配。
定义与范围:在VerpV的术语界定中,FPF建议新增“惰性包装”(如不与内容物/环境发生化学或物理相互作用,适合安全再用与高品质回收的材料)、“可堆肥包装”(在工业设施6个月内完全生物降解且无毒残留的可验证定义)以及对“新型材料(生物基/可降解/可堆肥)”的界定,防止误导性宣称。
化学安全与再生含量:FPF支持最小化材料用量、为再用与回收而设计和强制标签(再用性、再生成分、可回收性与关注物质),但同时警示在低惰性材料(如塑料、纸/纸板)中“一刀切”提升再生成分可能积累有害化学物,建议按材料特性谨慎设置再生比例、并禁止/限制关注物质,以确保食品接触材料的消费者安全。
民间联盟的诉求与政策工具组合
SPAC在2025年10月17日发布的新闻稿称,当前草案虽是迈向循环经济的重要一步,但仍不足以应对塑料污染与公共健康风险。联盟主张:
有约束力的源头减量目标(以2018年为基准:2030年减5%、2035年减10%、2040年减15%);
覆盖所有饮料包装(含可重复与一次性)的强制性押金系统,以提高回收回流率并为不同材料建立公平竞争环境;
将部分预处置费(TEA)投入再用基础设施与清洗物流,并推动全国标准化;
禁止有害化学物,确保所有包装(含再生品)实现化学惰性与消费者安全;
更强的企业透明度与独立核查,防止“漂绿”。
联盟认为,上述措施将有助于瑞士与欧盟PPWR接轨,使该国在“安全与循环并重的包装政策”上具备国际公信力。后续条例定稿预期在2026年完成。
对塑料循环回收行业的潜在影响(中立研判)
优先级重排:再用体系前置
若“再用优于回收”被明确入法,行业将面临包装设计从“可回收”向“可再用+可回收”并重的转型。同时,高惰性材料(如不锈钢、玻璃、釉面陶瓷)在多次循环与食品接触安全上的优势,可能在特定场景(如餐饮外卖、B2B物流周转包装)扩大渗透;塑料在高频再用与高品质闭环回收中的位置需结合“化学安全+功能需求+总成本”重新评估。
化学合规与再生料使用的“差异化”
若按材料特性设定再生成分要求并叠加关注物质限值,将推动再生料供应链的分级与溯源,也会增加低惰性材料在食品接触领域的检测与合规成本。这对具备食品级
再生塑料(rPET/rPP等)净化与脱污技术、以及高端再生纸浆能力的企业是挑战也是机遇。
系统化政策工具的协同
全品类饮料押金与再用基础设施投资(含清洗、回收与周转标准化)若落地,将提高回流率并降低运营碎片化;与强制标签结合,可改善消费者端辨识与分类回收表现。企业需提前评估押金系统带来的现金流与回箱率变化、及标准化容器对灌装与分销的改造成本。
与欧盟PPWR对齐的合规外溢
若瑞士强化可回收性设计、再用目标、再生成分、一次性限制、PFAS严格限值等条款,跨境经营主体可在统一合规框架下优化材料与工艺组合,降低多法域差异带来的交易成本。
时间线与下一步观察点
2025年10月16日:公众咨询截止;FPF与SPAC等主体提交意见。
2026年:政府预计推进条例定稿。观察点包括:
(1)“再用优于回收”是否写入法条并删除“经济可行”免责;(2)惰性材料与化学安全要求的刚性程度;(3)可堆肥定义与检测标准是否落地;(4)饮料全品类押金与再用基础设施的政策设计;(5)与欧盟PPWR的对齐深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