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油机漏油问题详解
一、真空泵漏油
1. 集水器内出现油液(串油)
故障原因:真空分离器内油位过高或进油流量不稳定,油液会进入真空泵吸气口,导致真空泵漏油。
解决方法
1)安装跑油开关,如在冷凝器上安装一个液位仪,检测到油液或者液体超过限位时,报警器报警,提醒操作人员及时调整,方法有很多,根据设备条件自行调整。
2)稳定进油流量:手动调节滤油机进油阀门开度,逐步减小流量,配合观察真空分离器油位。
3)变频电机调节流量大小:为油泵加装变频电机,通过变频器自动调节流量,避免油位骤升骤降,从根源减少串油风险。
2.真空泵油选型错误
选择的真空泵油,油液过于粘稠,油液无法顺畅流动至轴承、转子等润滑部位,造成部件干摩擦、磨损加剧,密封间隙扩大,粘稠油液在密封面形成 “油膜断裂”,失去密封效果,最终从轴端或接合面漏油。需根据真空泵说明书标注的 “推荐油品型号”选油。
二、油泵漏油
油泵常用密封结构分为三类,不同结构的漏油原因略有差异,需先明确密封类型(可参照设备说明书):
密封类型 | 适用场景 | 易漏油部位 |
油封(唇形密封) | 低压、低转速油泵(如齿轮泵) | 油封唇口、弹簧 |
填料密封(盘根) | 中压油泵(如螺杆泵) | 填料函与轴的间隙 |
机械密封 | 高压、高转速油泵(如离心泵) | 动环与静环的密封面 |
1. 油液颗粒度超标,磨损电机轴与密封件
滤油机处理的油液若本身杂质含量高(如颗粒度 NAS 8 级以上),未经过预处理过滤,油液中的金属碎屑、灰尘会随油液进入电机轴与密封件的配合间隙,反复摩擦电机轴表面,导致轴径磨损(出现划痕、凹坑),磨损密封件的密封面(如油封唇口、机械密封动环),破坏密封贴合度,最终导致油液从间隙漏出。
可在油泵进油口加装粗滤器(过滤精度 10-20μm),提前过滤大颗粒杂质,避免进入油泵内部。
2. 密封件材质选型错误
不同油液(如矿物油、抗燃油、磷酸酯油)的化学特性差异大,若密封件材质与油液不兼容,会导致材质 “溶胀、硬化、腐蚀”,失去密封性能,如抗燃油(磷酸酯类)滤油机若使用普通石墨 - 碳化硅材质的机械密封,磷酸酯油会腐蚀石墨环,导致密封面快速磨损,1-2 个月内即出现漏油;而合金材质(如碳化钨 - 碳化硅、不锈钢 - 碳化硅)则具备抗腐蚀能力,可长期使用。
3. 密封件本身工艺缺陷
部分劣质密封件存在工艺问题,导致使用寿命短、易失效,如油封:弹簧弹力不足或材质易锈蚀,使用 1-3 个月后弹簧松动,油封唇口无法紧贴轴面,出现间隙漏油。选择合适的泵厂家尤为重要。
三、过滤器上法兰及管路连接密封处漏油
1. 常见密封材料及适用场景
不同密封材料的耐油、耐温、耐腐蚀性差异大,需根据处理的油液类型选择:
密封材料 | 适用油液 | 易失效原因 |
丁腈橡胶(NBR)O 型圈 | 普通矿物油(如液压油、机油) | 高温老化、接触抗燃油后溶胀 |
氟橡胶(FKM)O 型圈 | 抗燃油、磷酸酯油、高温油 | 低温下弹性变差 |
四氟垫片(PTFE) | 强腐蚀性油液、高温高压 | 安装时未压紧,出现间隙 |
橡胶垫(丁腈 / 氟胶) | 低压管路连接 | 长期使用后老化、开裂 |
2. 安装不当
现象:密封件本身无问题,但安装时法兰螺栓未均匀拧紧(如某一侧过松),或垫片未对齐密封槽,导致密封面受力不均,出现间隙漏油。
四、管路漏油:
1. 固定管路漏油(焊接处为主)
厂家工艺缺陷:焊接时存在 “虚焊、漏焊”(焊缝部分熔合),或焊接后未做压力测试,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焊缝处因压力冲击出现裂纹漏油。
后期腐蚀:若管路材质与油液不兼容(如处理海水或腐蚀性油液时用普通碳钢管路),管路内壁被腐蚀变薄,最终在焊接薄弱处渗漏。
2. 柔性软管漏油(接头、管壁)
接头松动:软管与硬管的连接接头(如卡箍、快速接头)未拧紧,或卡箍螺栓松动,油液从接头间隙漏出。
管壁老化 / 破损:软管(如耐油橡胶管、PU 管)长期使用后,受油液浸泡、高温影响,管壁出现老化开裂;或因外力碰撞导致管壁破损。
- 凡本网注明"来源:塑料机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塑料机械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塑料机械网,https://www.86pla.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