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我国塑料管道需完善标准提升质量

2012年03月26日 10:40来源: >>进入该公司展台人气:656


  近段时间媒体消息指2012年是地震年,在美国,建筑和其他结构的标准都提出了抗震要求。不同于这些标准,管道标准没有对地震地区管道的设计、细节和结构提出特殊要求。实践证明,在历次地震或海啸等自然灾害中,如果管道系统表现良好,不仅有利于灾后重建,也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塑料管道不仅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中影响人们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极其广泛。
  
  '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表示,目前,市政及建筑给、排水管道和农用(饮用水、灌排)管道,是塑料管道的主要用途,污水处理、燃气、供暖、城市非开挖施工、工业、通讯、电力、矿山等行业,塑料管道应用的比例也逐渐增加。作为塑料管道生产和应用大国,我国在塑料管道的产品创新、行业转型、产业布局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尤其在产品质量方面,更是需要进一步提升。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材料为主的塑料管道加工产业。PVC、PE、PP通用塑料仍是zui大的品种,2010年,PVC管道占总量的55%,目前仍是主导产品。另外,2010年我国塑料管道生产量达840.2万吨,同比增长31.1%,位居*。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管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占杰说,个别企业的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不强,导致市场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行业内有的企业使用低档加工设备、采用不合格原料及添加填充料等方式降低成本,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败坏了行业的信誉。
  
  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认为,左右塑料管道产品质量的zui重要因素之一是原材料。
  
  以地暖塑料管材PE-RT(耐热聚乙烯)为例,由于其主要功能之一是长时间运送供暖用热水,因此用来加工PE-RT管的原材料必须是耐高温的PE原料,而非普通的PE。但这种对原材料的特殊要求,却在客观上给投机钻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挖空心思在原材料上做手脚,使得这些PE-RT管从下线的那一刻起,便患上了先天性'疾病'。
  
  原因之二是市场不规范。由于相关部门对市场流通的产品质量监管力度有限,有的购买者并不是产品的zui终使用者,流通领域市场上的塑料管道产品质量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价格相差也很大,甚至有质量好的竞争不过质量差的。一方面,很多塑料管道企业,特别是一些骨干大企业,产品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市场上、工地上充斥着一些质量低劣的产品。
  
  总体上来说,近年来,行业逐步关心塑料管道产品质量问题,行业骨干企业努力加强质量管理,带动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尽管市场上还存在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但质量合格产品是市场的主流。目前国内年生产能力超过1万吨以上的企业超过300家,有20家以上企业的年生产能力已超过10万吨。同时,塑料管道行业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行业前20位的企业销售量已达到行业总量的40%。
  
  塑料管道行业标准呼之欲出
  
  2010年9月,当冷热水用耐热聚乙烯管道系统国家标准即将实施的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业内外广泛关注,然而zui终该国标并未能如期出台。有意思的是,'冷热水用耐热聚乙烯管道系统国家标准难产',却成为'2010年中国地暖行业新闻事件的候选事件之一'。由此可见,塑料管道行业对标准规范的期盼。
  
  '十二五'期间,塑料管道生产量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0%左右,罗百辉保守估计,到2015年,全国塑料管道生产量将接近1200万吨,塑料管道在全国各类管道中*将超过60%。
  
  '要加强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提升塑料管道质量。'罗百辉呼吁道。除了塑料管道的产品质量外,相应的工程质量标准同样十分重要。据悉,由于国内比较注重对塑料管道的生产投入,而对应用技术研究投入较少,造成了工程技术标准、施工技术不配套。有的用户、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对塑料管道产品的性能、特点、设计、安装等技术了解不够,影响了塑料管道设计、使用和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扩大。
  
  据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根据行业发展情况,有计划地制定和修订塑料管道产品标准和工程规范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和促进新产品的发展。同时合理提高相关标准水平和加大标准执行力度,以鼓励使用品质较好的产品,保证产品质量水平、施工安装水平和管道系统满足要求。
  • 凡本网注明"来源:塑料机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塑料机械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塑料机械网,https://www.86pla.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