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硫化橡胶发展概况

2012年07月19日
资料类型文件资料大小
下载次数0资料图片【点击下载】
上 传 人默认需要积分0
关 键 词
暂无上传相关文件
【资料简介】
  我国橡胶机械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经过数十年努力,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在薄弱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创新,逐步将我国打造成为世界橡机制造大国。在我国推行了几十年的中国化工装备总公司的年度橡机产品订货会和备件订货会退出了历史舞台,市场解决了供需问题,橡胶企业再也不用为买不到设备犯愁了。回顾发展历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橡机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设备引进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许多橡胶工业生产用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引进的内容也不同。
  
  1.橡胶工业生产恢复期
  
  这一时期主要指解放后的50年代。解放后橡胶企业留存的设备,大都是在解放前从英、美和日本等国家进口的设备,经过战争,企业生产困难、资金有限。国家为了恢复和扩大生产,只能以有限的资金有选择地从原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等国家进口了PC-2和3A密炼机、由550开炼机、59J斜交胎成型机、①700鼓式硫化机、610×1730三、四辊压延机、普通轮胎个体硫化机及1700×4000丁苯胶热塑炼罐等设备。每种设备的进口数量非常有限,通常为1-2台。由于进口设备数量少,国内橡机制造业又十分落后,因此当时橡胶工业生产装备自然落后,劳动条件差,效率低。大多数橡胶厂的炼胶车间只能采用中小规格开炼机炼胶,炭黑烟灰飞扬,劳动条件恶劣。直到60年代中期,从古巴取得捣胶装置资料后,才开始改善了开炼机的操作条件。
  
  由于解放前我国几乎没有橡机制造业,解放初期引进的这些设备,加上当时苏联提供的技术援助,特别是在1955年提供给当时轻工业部设计公司沈阳分公司的PC-2密炼机、610×1730三、四辊压延机成套技术资料及斜交胎成型机的成型棒技术。其中复制了密炼机和压延机资料,后来成为大连橡塑机厂步人制造大型橡胶机械的开始,为恢复和提高橡胶工业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
  
  所谓“过渡时期”是指我国文革前后的一段历史时期,“革命”高于一切,许多企业停产闹革命,从而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多数无暇顾及生产的扩大和设备的更新,所以仅有少数企业在六、七十年代从西方国家引进了700×1800纤维帘布四辊压延生产线、80S型及TBM95型和TBM59J型轮胎成型机、55”和63.5”B型轮胎硫化机、40.5”和46"A型轮胎硫化机等,这已实属不易了。历史证明,依靠这些引进设备将我国压延生产线和轮胎硫化机等设备提升到了*水平,特别是轮胎硫化机,解决了长期研发没有良好成果的问题,提高了轮胎硫化机的设计制造水平,使我国成为国内外各种轮胎硫化机的主要供应商。
  
  3.改革开放时期
  
  如果说过去的引进算是积累经验打基础的话,80年代开始的引进则促进了我国橡机大发展。
  
  1983年,上海正泰从德国米兹勒引进了成套乘用胎二手设备,参观者趋之若鹜,长期紧闭的打开后都想看看国外的子午胎生产及其装备是什么样的,以增加感性认识。从那时起,国内从1958年开始研究了二十余年未见成效的子午胎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才逐渐被国人所认识。
  
  上海正泰从德国引进二手子午胎生产技术和设备,等于为国内各企业发出了一个信号。大家纷纷利用银行贷款,前后花费约5亿—6亿美元从国外引进了各自所需的橡胶机械,形成了从80年代起全国橡胶行业“井喷式”引进世界各国*橡胶机械的历史局面。在80年代左右,全国共引进橡胶机械500余个品种规格,到90年代又引进了约70余个品种规格。见表1。
  
  大量引进造成了三个结果:
  
  (1)通过消化吸收迅速提升了我国橡机技术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使国产橡机的总体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水平。没有大量引进,国产橡机就不可能有今天。
  
  (2)大量引进的zui大得益者是民企,为民企的发展提供了*的技术基础,加快了民企的发展,使其产值占居了半壁江山。根据对2007年20个主要橡机企业产值的统计,国企为27.6亿元,民企为27.3亿元。
  
  (3)由于借贷及管理等诸多问题,导致企业资不抵债而破产,能够经营到现在的企业为数不多。因此,大量引进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
  
  二、苏联援助

  
  在把原苏联当作老大哥的50年代初期,苏联除向我国派出专家外,还向我国提供了大量橡机技术资料,其中包括我国当时急需的PC—2密炼机(140升)、610×1730压延机(三、四辊)、内外胎挤出联动装置等设备制造图纸及其计算书和说明本,以及管带设备及其他制品设备的资料图册(内容包括设备总图、说明和技术数据)。密炼机和压延机的设计计算书曾翻译打印后在行业内散发,旨在提高业内水平。这些图纸资料,虽是二次大战后由美国提供给苏联,苏联整理后再提供给我国,属上世纪40年代的水平,但为我国发展橡机产业打下了初步基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备设计的力量和设计任务主要集中在橡胶设计院,设计院就是利用这些资料完成了各项设计任务。
  
  三、早期的橡机开发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赶超*水平,对许多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其主要项目如下:
  
  1.钢丝帘布生产工艺技术。为配合子午胎的开发研究,在1960年前后,上海正泰和大中华(橡胶院参加)分别开展了以挤出法和压延法生产子午胎钢丝帘布的工艺和设备的研究。但当时难度太大,试验1年左右不得不告终。
  
  2.在开展生产钢丝帘布研究的同时,国家曾给橡胶院下达了开发子午胎成型机的密级研究项目,前后历时1年多,zui终不了了之,到了70年代后期,国家又下达给南院设计全钢子午胎成型机的任务,花了近两年时间,设计过几个方案,无果而终。
  
  3.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受英、美等国开发密炼机上、下辅机及英国当时协助前苏联建设第晶泊洛彼德洛夫斯克轮胎厂(现位于乌克兰)的影响,我国进行了炭黑自动称量投料系统及采用造粒工艺的排料挤出机等技术的开发。
  
  4.在60年代初期,为改革V带生产工艺及其设备,青岛橡胶六厂进行了V带结构生产工艺及胶套
  
  硫化罐的开发,抓对了方向,仍无结果。
  
  5.为了解决炭黑和胶料的混合及炭黑飞扬问题,60年代初正泰和橡胶院进行了炭黑胶乳共沉的研究。
  
  6.为了开发轮胎定型硫化机,从1958年开始,国家曾多次下达任务,花去了大量人力物力,在正泰曾组织过技术鉴定,直到70年代初生产了一批装备于河南轮胎厂,但没有起到定型硫化一体化的作用,因为许多技术问题在当时条件下根本无法解决。
  
  四、国企沉浮与民企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国企一统天下,全国共有国营橡机企业约40个,其中具有较强产品设计能力和相当生产规模的企业不过十几个。国企为发展我国橡胶工业做出过贡献。到目前为止,破产及破产重组的国企约.有25个,占原国企数的62%左右,即一半以上的国营橡机企业出了问题,甚至中国橡机企业的元老沈阳橡机、上海荣陵、上海轮机、上海*橡机等也在历*消失了。沈阳橡机历*的zui大功劳应该是在60年代孵化成功了桂林橡机和益阳橡塑两个企业,加上大连橡塑和三明化机,历经3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如今成了国企的*。
  
  随着民营经济的正名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国企经营困难或破产及重组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350余个橡机企业,除少数属于国营性质外,绝大多数为民营橡机企业。民营橡机企业在很多情况下依托于数十年来国营橡机企业积累起来的技术基础而得到快递发展。在民企的发展中,起*作用的主要有天津赛象、北京敬业、内蒙古富特、福建龙翔、无锡*橡塑机械、上海思南和上海迪胜橡塑机械等,依靠自身智慧,开发新产品,推进技术进步,发展企业,为行业做出了贡献,解决了行业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
  
  五、引进制造技术
  
  为提升企业产品技术水平,从80代开始,橡机企业先后引进了15项橡机制造技术(见表2),涉及11个企业。在这些引进技术中,成功率不足50%,有的引进项目成为企业的负担。引进制造技术比较成功的主要是益阳橡塑、蚌埠化机和青岛高校软控三个企业,它们依靠引进技术生产的密炼机、轮胎硫化机、炭黑双管气力输送系统及子午胎成型机等产品国内外。总体而言,引进技术的效果与消化吸收、自主开发的效果相比较,后者明显好于前者。
  
  六、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
  
  改革开放30年来,外资橡机企业进入我国的数量有限,见表3。目前在国内建厂的企业主要是生产子午胎设备的荷兰VMI、生产挤出机及复合挤出机的德国Troester和生产注射成型机的
  
  Desma等公司。由于VMI和Troester公司的产品已有相应的国产替代产品,因此其市场占有份额相当有限。Desma的注射成型机虽然享誉,但其产品除非企业认为非用其注射成型机不可时,一般不会采用。其原因一是由于国情特点,制品生产企业的认知度不是很高;二是国内已有约20个生产注射成型机的企业,按生产能力说,产品已供过于求。
  
  改革开放以来的合资企业,为数不多,见表40合资方式以资金参股为主。近来青岛胶南环球集团与印度Larsem&Taubro公司合资组建了拉森特博洛(青岛)橡胶机械有限公司,出资比例为5:95,印度一方占据股份。
  
  七、标准化
  
  我国橡机标准化工作始于1958年,由原一机部通用机械研究所归口管理,大连橡塑具体组织实施,橡胶院参加,标准等级为机标(JB),标准项目主要是通用机械开炼机、密炼机和压延机。制订标准只是一种形式,无人监督实施。上世纪60年代还对开炼机组织过标准化设计,试图按统一设计的标准化图纸进行生产,目的是方便用户使用维修。
  
  从上世纪60年代中到70年代,标准化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国家重新开始组织标准化工作。由北京橡胶院具体负责组织,于1981年在江苏宜兴召开了*届橡塑机标化工作会议,并于1986年由原国家标准局批准成立全国橡塑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橡机和塑机两个技术委员会。历经几十年的工作和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经制修订标准约70项,内容包括技术标准、系列参数、检测方法、产品质量分等规定及名词术语等,等级有国标和行标。目前上述标准已成为国家橡胶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监测全国橡机产品质量的主要依据。
  
  我国橡机标准的zui大问题是在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参与制修订标准的标化委员力图维持企业现有的技术水平,将现有的技术水平以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会影响标准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