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之争丨美国新政为何与全球减塑浪潮背道而驰?

2025-02-12 09:28:03 来源:废塑料新观察 阅读量:19290 评论
分享: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本周一签署行政令,宣布全面审查联邦政府限制塑料制品采购的政策,矛头直指拜登政府制定的"2035全面淘汰一次性塑料"计划。在签署现场,特朗普手持纸吸管嘲讽道:"它们根本没法用,我们正在回归塑料时代!"
 
  此次行动并非突发之举。早在2019年竞选期间,特朗普团队就以每包10支15美元的价格出售印有个人品牌的可重复使用塑料吸管。此次行政令将重点推翻拜登政府两项关键政策:2027年前停止联邦食品服务、活动及包装中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2035年实现所有联邦机构全面禁用。
 
  编者按
 
  特朗普政府推动“回归塑料”的政策逆转,不仅与全球减塑浪潮背道而驰,更凸显了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深层矛盾。尽管塑料吸管仅是庞大塑料污染问题的一小部分,但这一政策转变却释放出令人担忧的信号:在应对全球塑料污染危机的关键时刻,政治立场可能凌驾于生态保护之上。国际社会正在努力推动限塑条约,而美国此举可能削弱其在这一全球议题中的领导力。塑料污染已从海洋深处渗透至人体血液,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系统性变革,而非短视的政策摇摆。个人行动固然重要,但真正的改变仍需依赖政府、企业和国际社会的协同努力。
 
  环保VS产业界:一场关于塑料存废的立场对决
 
  环保阵营强烈谴责:国际环保组织Oceana塑料运动负责人指出:"全球每分钟就有一卡车塑料垃圾入海,特朗普却在开历史倒车。"数据显示,美国日均消耗3.9亿支塑料吸管,每支使用时间不足半小时,却需200年降解。海龟保护联盟警告,每年有超过百万海洋生物因塑料制品死亡。
 
  塑料产业界欢呼雀跃:塑料工业协会总裁将新政称为"回归塑料运动"的开端。该行业数据显示,全球塑料年产量超4亿吨,其中40%用于包装领域。尽管90%塑料制品源自化石燃料,且生产过程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但美国作为全球三大塑料贸易国之一,制造业界正积极游说政府维持传统塑料生产体系。
 
  微塑料危机:从深海到血液的全域污染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显示,塑料污染已渗透至地球每个角落:
 
  北极冰层:每立方米海冰含1.2万个微塑料颗粒
 
  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处生物体内检出塑料成分
 
  人体血液:77%志愿者血液样本中发现可量化微塑料
 
  环保专家强调,吸管仅是冰山一角。全球每年约800万吨塑料垃圾入海,其中食品包装、饮料瓶、购物袋等才是主要元凶。这些塑料降解产生的微塑料不仅威胁海洋生态,更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国际博弈:全球限塑条约谈判陷僵局
 
  在特朗普推动"塑料复兴"之际,国际社会正在就达成塑料污染治理条约而开展多方谈判,如INC会议。超过100个国家主张限制原生塑料生产,但中美德三大塑料强国立场分化:
 
  欧盟:主张2040年前全球塑料产量削减80%
 
  美国制造商:要求延续拜登时期的"改良派"路线,侧重产品再设计与回收
 
  发展中国家:呼吁建立塑料垃圾跨境转移赔偿机制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新政可能削弱美国在国际谈判中的话语权。目前全球回收率不足9%,即便加强回收体系,仍难抵消持续增长的塑料产量。联合国警告,若不采取行动,2050年海洋塑料总量将超过鱼类。
 
  未来之路:个人选择与系统变革的角力
 
  在这场塑料存废之争中,企业行动已先行一步。星巴克、麦当劳等跨国企业早于2018年开始逐步淘汰塑料吸管,亚马逊、沃尔玛也将减塑纳入ESG核心指标。环保组织建议消费者:
 
  随身携带可重复使用器具
 
  支持采用植物基包装的商家
 
  参与社区塑料回收计划
 
  然而系统层面改革仍待政府主导,"当太平洋垃圾带面积达法国的三倍时,我们需要的是政策革命,而非吸管材质的反复摇摆。"这场关于塑料未来的较量,正在政治、经济与生态的交叉点上持续发酵。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产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