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欧洲塑料税统计图:成员国政策各自为政,统一立法陷入胶着

2025-07-15 09:00:27 来源:废塑料新观察 阅读量:19028 评论
分享:
  近年来,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升温,“塑料污染”已成为欧盟立法与监管的核心议题之一。在应对环境挑战与财政压力的双重驱动下,欧洲多个国家正大力推进塑料税收政策,推动产业向循环经济转型。这场“绿色风暴”正在塑料行业掀起巨大波澜。
 
  欧盟层级:统一目标,多样路径
 
  自2021年1月起,欧盟正式实施对非回收塑料包装征收0.80欧元/公斤的“塑料征费”机制,作为2021–2027年多年度财政预算的一部分。尽管该征费由成员国缴纳,但各国是否、如何将这笔费用转嫁给企业或消费者,欧盟并未设统一规则,从而催生了各种形式的国家级塑料税、EPR(扩展生产者责任)机制、垃圾清理费等衍生制度。
 
  与此同时,欧盟还于2021年7月启动了《一次性塑料指令》(SUP Directive),全面禁止棉签、吸管、餐具、气球棒等一次性塑料产品,并要求生产商为其产品造成的环境垃圾支付回收和处理成本。这一条款直接推动了多国出台所谓的“垃圾清理费”(littering levy)制度。
 
  此外,《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指令》(PPWD)已于2025年2月通过,并将自2026年8月起在成员国生效,要求所有国家建立统一的生产者登记平台,并设立强制性EPR制度最低门槛,进一步推动立法协调。
 
  国家实践:各显神通,复杂交错
 
  尽管欧盟制定了总体目标,但成员国执行方式极为多样,形成碎片化格局。以下为典型国家政策概况:
 
  德国未实施全国统一塑料税,而是通过《一次性塑料基金法案》(EWKFondsG),对制造商和进口商按产品类别征收年费,如烟草过滤嘴为8.97欧元/公斤,塑料气球4.34欧元/公斤,并通过数字平台DIVID进行注册、申报与支付。此外,图宾根等城市已征收地方法规税,尽管在巴伐利亚受到抵制。
 
  法国拒绝设置国家塑料税,转而强化EPR机制。根据AGEC法案,进口商与生产商需按产品重量或数量缴纳生态费用,并将一次性塑料包装禁令扩大到学校、医院等集体餐饮领域。目标是到2040年全面淘汰一次性塑料包装。
 
  西班牙于2023年起征收0.45欧元/公斤的非重复使用塑料包装税,范围涵盖生产、进口及欧盟内采购,是目前执行最彻底的国家之一。
 
  意大利原定于2020年实施塑料税,已多次延期,目前计划于2026年7月生效,税率为0.45欧元/公斤,适用于绝大多数一次性塑料产品,包括塑料瓶、泡沫包装等。
 
  英国自2022年4月起实施《塑料包装税法》,针对含回收塑料比例不足30%的包装产品征收223.69英镑/吨税费,推动企业使用可再生材料。
 
  丹麦、比利时、荷兰、匈牙利、葡萄牙、保加利亚等国也通过EPR、包装税、产品费、存退系统或其他间接征费机制实现塑料监管目标。
 
  企业应对:从被动合规到主动转型
 
  面对这套横跨欧盟与国家两级、多样征收形式、持续收紧的税费监管系统,塑料产业企业已无法置身事外。合规与成本压力日益上升,企业应从以下几个层面积极应对:
 
  流程识别与数据管理:企业需准确识别自身产品是否纳税,并建立材料追溯系统与数据台账,确保按时完成申报、报告及支付义务。例如德国对一次性塑料产品的申报要求详尽,且违约可能面临高达10,000欧元的罚款。
 
  职责划分与员工培训:根据各国税负责任主体划分(制造商、进口商、包装商等),需要内部明确责任归属,并为财税、法务、供应链等相关部门员工提供定期培训。
 
  供应链协同与合同管理:在多国经营的企业需重新评估定价、合同条款与税收归责机制,避免重复征税、误判或责任遗漏。
 
  绿色设计与产品创新:考虑采用可回收、可再利用或生物降解材料,主动参与循环经济路径,是减轻税负并顺应政策趋势的根本策略。
 
  政策趋势:统一难产,监管趋严
 
  由于欧盟层面对税收立法需成员国一致同意,制定统一的“欧盟塑料税”短期内难以实现。即使如此,欧盟仍在通过协调EPR标准、标签规范、回收比例要求等非税措施推动统一市场监管。
 
  在此趋势下,“合规成本、环保投资、产品再设计”将成为塑料行业的新常态。企业唯有尽早布局,从成本控制走向价值创造,方能在绿色转型中脱颖而出。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产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