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由东莞市总工会主办、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中心承办的2025年东莞市职工“五小”创新成果竞赛(决赛)圆满落幕。
拓斯达凭借“PCM板自动测试工站”项目荣获竞赛第一名。

随着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锂电池需求量激增,PCM保护板作为电池安全核心组件,市场需求旺盛,但传统的生产模式都采用人工及半自动的生产测试模式,存在人工作业强度高、物料损耗大、测试精度低(仅3mm)、良率不足(小于82%)等问题。面对成本控制与智能化转型的双重压力,行业急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产模式的升级。
三大创新,核心技术指标显著提升
针对上述痛点,拓斯达研发团队深入调研并开展技术攻关,成功开发出PCM板自动测试工站。该方案具备以下核心优势:
- 采用微针测试模组替代传统探针,将测试精度从3mm提升至0.2mm,产品良率提高至98.2%,测试针使用寿命由600次大幅延长至5000次;
- 引入模块化架构、分布式控制系统及三段式对位设计,有效降低加工精度依赖,并解决多通道信号干扰问题;
- 通过集成机器人上料、自动对位、实时数据上传与智能分拣等功能,构建全自动化流程,测试效率提升300%,确保设备连续稳定运行。
该测试数据表明,拓斯达PCM板自动测试工站已在精度、稳定性和智能化层面达到工业级领先水平:新工站的多通道测试良率普遍达到99%以上,关键参数全部达标,确保产品质量高度一致。其中部分通道实现100%良率,系统在特定配置下已实现“零缺陷”测试,具备极高的品控能力。系统稳定性验证表明,设备在连续测试中各通道就绪率和异常处理及时率均达到100%,有效避免停线或批量不良品产生。
多领域应用,技术驱动产值提升
目前,拓斯达已与多家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合作,该解决方案应用于生产智造线上。在消费电子领域,该技术可适配主流手机品牌的智能保护板测试需求,产能达1800片/小时,同时,该方案还可扩展至笔记本PCM板测试领域,实现每小时3200片的整线产能。
拓斯达PCM板自动测试工站的推出,不仅有效解决行业痛点,更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示范案例,为产业链向高效化、智能化升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