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新工 · 智享未来丨2025年注塑机工艺专场交流会暨拓斯达星友荟圆满结束

2025-11-08 09:14:42 来源:拓斯达科技 阅读量:1416 评论
分享:
  随着市场需求多样化、注塑产品精度要求不断提高,传统依赖“手感调机”的模式,已难以适应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需求。在注塑生产现场,“温、压、时、速、位”五大参数的细微偏差,都可能导致反复调机、良品率不稳与产能受限等问题,成为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11月4日,以“‘塑’造新工 · 智享未来”为主题的2025年注塑机工艺专场交流会暨拓斯达星友荟在东莞成功举办。本次交流会汇聚东莞及周边地区超50位客户,围绕注塑工艺的系统化提升展开深度探讨,通过实战案例解析与工艺方法论分享,助力企业突破生产瓶颈,实现技术升级。
 

 

 


 

 

  从“经验赋能”到“方法论驱动”
 
  破解工艺难题
 
  为解决传统“手感调机”周期长、稳定性差的问题,拓斯达注塑机售前工程师张辉银提出,工艺优化不能只靠“手感”。他主张在老师傅经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结合系统化的方法论,从“经验赋能”升级为“方法论驱动”,实现工艺稳定性与效率双提升。
 
 

 

  以一出十六穴闪光灯的生产为例,面对气纹、缩水、走胶不均等多重缺陷,团队没有凭经验逐个试错,而是通过运用5M1E(人、机、料、法、测、环)系统分析法,展开全面排查。
 
  通过将经验判断与系统化的分析方法相结合,他们快速精准地定位了问题根源,并系统性调整模温、优化料温与射胶位置,缩短调试周期,最终实现16穴产品全良品稳定生产,效率与品质实现双提升。
 
  从“会调机”到“懂工艺”
 
  赋能“人”升级
 
  技术迭代的本质,是“人”的升级。星友荟不止于传授“注塑工艺”,更致力于与客户建立深度连接,通过系统性的工艺培训与实战案例结合,推动客户技术团队从“会调机”的技术员向“懂原理、能诊断”的工程师转变。
 
  在讲解如何解决“困气缩水”这一常见缺陷时,张工并未停留在“调整参数”的层面,而是逐步剖析每一处的调整逻辑:从射速太快导致的剪切生热,到背压太小引入的空气,再到抽胶距离过长的负面影响。
 


 

  与会工程师纷纷表示,这种“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讲解方式,让他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思路更为清晰,后续也能够针对复杂多变的现场状况,快速制定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从“会调机”到“懂工艺”的转变。
 
  前行不止,精彩待续。拓斯达星友荟将携经过实战验证的工艺方法论与前沿技术分享,陆续走进浙江、华北、苏沪等区域,与更多注塑行业工程师面对面交流,共赴“智造”新程!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产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