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材料难用?包装行业的痛点与解药:政策、技术与公众意识齐发力

2025-04-27 09:31:28 来源:废塑料新观察 阅读量:15865 评论
分享:
  在塑料包装中添加再生材料(PCR)的努力,正在经历从“理想蓝图”到“现实落地”的艰难转变。尽管众多品牌已经公开承诺提高回收材料使用比例,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政策支持、产业链配套、技术创新和消费者认知等多个环节都面临不小的挑战。近期在马里兰州举办的塑料回收大会上,与会者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政策、包装创新与更有效的公众沟通,缓解行业难题。
 
  从承诺到现实:目标与现实的拉锯战
 
  多家企业已签署全球回收承诺项目,原定于2025年达成的目标如今普遍延期至2030年。虽然回收塑料的使用比例从2018年的5%增长至如今的14%,但仍远低于预期的26%。这反映出一个明显趋势:愿景虽美,现实却“拖了后腿”。
 
  许多企业坦言,再生塑料的采购成本高昂,加上认证体系复杂,进一步抬高了门槛。在缺乏足够市场供给和稳定回收基础设施的情况下,一些公司陷入了“成本上涨—供应紧张—目标难达”的恶性循环。然而,行业即便面临暂时性失败,目标仍应保持激进,因为只有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才能真正驱动行业前行。
 
  政策如何“牵引”市场?
 
  正在兴起的“生产者延伸责任”(EPR)制度,被认为是解决回收瓶颈的重要手段。此类政策不仅可促使企业为产品全生命周期负责,也能为地方政府与回收企业提供资金与方向支持。但需要明确的是,政策的影响不会立竿见影,真正带动PCR材料的大规模应用,可能需要三到五年时间。
 
  此外,政策中若缺乏强制性回收比例要求,企业对回收材料的采购动力不足,回收体系也难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因此,立法需“双管齐下”:既推动责任分担,也设定采购底线。
  
  技术创新与质量意识并进
 
  除了政策推动,企业自身也在不断探索材料创新与高质回收。尤其在塑料薄膜和软包装领域,因其结构复杂、污染率高,被视为“回收界的最后堡垒”。但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企业愿意为高质量回收材料支付溢价。
 
  在食品级塑料领域,AI技术也已进入回收体系,帮助精准分拣可再用于食品接触的材料。这类创新加快了PCR材料的产业化路径,也为可持续包装打下了基础。
 
  (资料来源:wastedive)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产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