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石油天然气巨头埃克森美孚宣布,暂停其在欧洲两大港口城市 —— 比利时安特卫普、荷兰鹿特丹的化学回收投资计划,涉及资金规模达 1 亿欧元,项目重启时间待定。这一决策并非源于技术难题或市场阻力,据该公司高级副总裁杰克・威廉姆斯向路透社透露,“一切其他事宜均进展顺利,已获得当地支持,阻碍项目推进的唯一因素是欧盟政策”。
—— 具而言,是欧盟针对回收成分核算的 “质量平衡规则” 草案。
此前,埃克森美孚已为欧洲市场规划了明确的化学回收布局:计划在比利时、荷兰的现有石化工厂内,建设两座以 “热解” 技术为核心的回收设施,合计年处理塑料废弃物能力达 8 万吨,旨在依托现有石化资产快速落地塑料循环项目。如今,这一规划因政策争议被迫搁置,成为欧洲塑料循环经济领域的焦点事件。
争议焦点:欧盟 “质量平衡规则” 的核心内容
2025 年 7 月,欧盟委员会发布规则草案,确立 “质量平衡法” 为一次性塑料饮料瓶回收成分分配的核算标准。该规则在 8 月 19 日前完成公众咨询,其定位并非局限于单一品类 —— 欧盟明确表示,这一核算方法将成为未来包装、汽车、纺织等多行业回收成分规则的 “范本”,意味着其影响力将覆盖整个欧洲循环经济产业链。(欧盟拟推新规:
PET瓶化学回收含量计算将采用质量平衡法)
该规则草案的核心争议点集中在两大核算原则:
一是 “燃料豁免” 原则。在计算回收成分占比时,所有被加工为燃料的产出物将被排除在外;即便对于 “双用途产出物”(可同时加工为燃料和非燃料产品的液态、气态中间物),也需额外提供 “材料仍处于回收路径” 的可验证证据,否则无法计入回收成分。
二是 “差异化分配” 原则。规则针对两类回收设施制定了不同标准:对于 “独立回收设施”,核算流程相对简单;对于 “综合回收设施”(如包含提纯、升级环节的一体化工厂),则要求将合格回收材料按各产出物占总投入的比例 “均分”,且针对双用途产出物的核算流程更为复杂。
埃克森美孚的反对:规则 “偏袒” 下的商业困境
埃克森美孚认为,欧盟的质量平衡规则存在明显的 “技术偏袒”:过度倾向产出物清晰、易追溯的 “独立回收设施”,却对 “综合回收设施” 形成 “惩罚”。该公司指出,其在欧洲计划落地的项目,依托现有石化工厂的一体化布局,需将塑料废弃物与化石
原料 “协同处理”,并对热解油等中间产品进行提纯升级 —— 这类模式恰好属于规则中 “核算复杂、回收学分被压缩” 的综合设施范畴。
据威廉姆斯透露,按照规则草案,埃克森美孚旗下设施能获得的回收额度,还不到其认为 “合理应得” 的一半。在提交给欧盟的公众咨询反馈中,该公司直言:“比例分配方式大幅削弱了综合流程的回收额度分,直接冲击塑料循环项目的商业可行性。”
为推动项目重启,埃克森美孚向欧盟委员会提出三大具体诉求,核心是希望规则更 “灵活” 且 “不绑定特定技术”:
修订第 1 条第 15 款中 “化学构件” 的定义,使其覆盖所有中间材料和原料流,而非局限于部分品类;
在第 1 条第 19 款中明确,“回收路径” 的判定依据是 “核算节点的技术可行性”,而非下游环节的追溯要求,降低综合设施的合规难度;
在第 7 条第 5 款中允许 “在回收路径的每个核算节点重新分配核定额度”,提升企业运营灵活性。
值得注意的是,埃克森美孚在化学回收领域并非 “全面退缩”,而是呈现 “欧美分化” 的布局:其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贝敦市的化学回收工厂,近期已将产能翻倍至年处理 7.2 万吨废塑料。这一差异的核心原因在于,美国目前尚无类似欧盟的 “质量平衡分配规则”,当地工厂可自由分配回收成分额度,运营压力远低于欧洲。
行业共鸣:并非个例的欧洲塑料产业困境
埃克森美孚的不满并非孤例。芬兰石油精炼企业 Neste 在针对欧盟规则的公众咨询反馈中,也表达了与埃克森美孚相似的担忧,认为规则对综合回收设施的 “偏见” 可能抑制行业投资。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欧洲塑料产业正面临集体性压力。过去一年间,已有多家企业以 “能源成本高企” 和 “全球市场竞争激烈” 为由,退出或关闭了在欧洲的塑料相关业务。此次埃克森美孚暂停 1 亿欧元化学回收投资,本质上是欧洲塑料产业 “政策适应性挑战” 与 “成本压力” 叠加的缩影 —— 欧盟试图通过严格规则推动循环经济,但如何在 “环保目标” 与 “产业可行性” 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欧洲塑料回收产业“临界点”:1–7月关停潮蔓延,产能净增或归零)
目前,欧盟质量平衡规则仍处于推进阶段,后续是否会吸纳企业诉求进行调整,将直接影响埃克森美孚等企业的投资决策。若规则维持现有框架,可能导致更多依赖 “综合设施” 模式的企业对欧洲化学回收市场持观望态度;若欧盟选择 “灵活调整”,则有望重新激活行业投资热情。
(消息来源:sustainableplastics)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