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机械网 热点关注】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我国的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点缀着大大小小数十个港口城市。海洋,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的“蓝色引擎”。与此同时,海洋生态系统也承载着来自陆海的双重污染和开发压力
陆地上的塑料垃圾暴露在阳光和空气中,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质并缓慢分裂为微小的碎片和颗粒,科学家把其中直径小于5mm的碎片和颗粒定义为“微塑料”。微塑料的另一个来源是工业原料以及洗化用品中使用的塑料微珠。这些次生微塑料和初生微塑料组成了另类漂流大军,浩浩荡荡地朝大海进发。
据外媒报道,每年有数百万公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在这过程中,深海洋流成为了这些垃圾的传送带。此外,今年3月下旬,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文章描述了模拟海床沉积物流动的水槽实验的结果。在该实验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水下雪崩,它会将微小的塑料纤维从岸上推入深海。
2015年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微塑料污染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并成为与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环境问题。微塑料治理,迫在眉睫。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通知,为推动我国海洋垃圾、微塑料监测监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20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的通知》(人社厅发〔2020〕53号),将于于2020年9月举办海洋垃圾、微塑料监测和监管高级研修班。
主办方:研修班由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主办,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承办。
研修时间:2020年9月14日-18日(9月14日报到,18日下午返程)。
研修地点: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大连市沙河口区凌河街42号)。
研修对象: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从事海洋垃圾监测监管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在海洋垃圾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向基层一线和贫困地区人才倾斜,各省报名人数5-6人。
研修内容:
(一)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监测:认知和挑战
(二)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的源汇过程、生态风险及应对
(三)土壤环境微塑料污染:来源、过程和风险
(四)河流塑料通量
(五)海洋垃圾治理进程
(六)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七)微塑料的生态与健康风险
(八)粤港澳大湾区微塑料源汇分布格局及生态效应
(九)塑料在渔业中的应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十)北极地区的塑料与微塑料:现状与挑战
(十一)海洋浮游动物及鱼类对微塑料的摄食
(十二)厦门海域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分布及防控
(十三)海洋垃圾监测分析方法
(十四)现场教学
本文由塑料机械网整理发布,部分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如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