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不断加剧的塑料污染问题与环保立法潮流中,纽约州本有机会成为全国包装回收立法的先锋。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包装减量与回收基础设施法案》(Packaging Reduction and Recycling Infrastructure Act)连续两年在州参议院通过,却再次未能在州众议院获得表决机会,宣告在2025年立法期的又一次“折戟”。
这项被誉为“最有可能推动EPR落地的重量级法案”,原本计划通过强制包装生产商缴纳处理费用、逐步削减塑料包装30%等措施,从源头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并大幅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然而,该法案在最后关头未被列入议程,尽管其背后有来自环保组织、300多个地方政府、超过七成选民的支持。
推动该法案的人声称,这将是解决纽约在塑料使用失控方面的作用的一步,截至周二晚上,立法者仍在向众议院议长施压,要求他通过该法案
法案亮点:以生产者为核心的减塑机制
该法案提出了一套清晰的目标路径:
强制包装生产商缴费:年营收超过500万美元的企业需为其产品包装支付处理费用;
12年内实现包装总量30%减量;
2025年起推动75%包装回收率目标;
设立专门监督机构以保障执行力与透明度;
明令“化学回收”不能被计入合法回收统计。
这些措施不仅瞄准了塑料本身的环保问题,更试图对整个包装系统的设计、使用与处理方式进行系统性重塑。
环保团体“超越塑料”(Beyond Plastics)指出,该法案一旦实施,10年内将为纽约州节省约13亿美元垃圾处理成本,还能防止成千上万吨塑料流入海洋、焚烧炉和土壤。
支持与阻力:环保愿景遭遇商业现实
尽管该法案在环保层面广受赞誉,却遭遇了来自商业团体和部分工会的强烈抵制。纽约州商业委员会指出,该法案对企业而言“代价高昂、不可操作”,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更构成了显著负担。他们担心复杂的材料禁令、缴费制度、以及对新技术的排斥,将压缩企业创新空间并推高运营成本。
例如,争议焦点之一是法案禁止将“化学回收”(包括热解、气化等技术)纳入合规回收体系。在工业界看来,这种技术虽然存在争议,但在处理难回收混合塑料和多层材料方面具有潜力。环保团体则反驳称,所谓“化学回收”多为高能耗、污染性强的“假解决方案”,实则助长了塑料产量的继续扩张。
制度争议:EPR的全国化困境
在纽约州推动EPR的同时,美国其他州(如加州、缅因州、俄勒冈等)已分别制定了各自的EPR法规。这种“各自为政”的立法趋势,引发了广泛的制度性担忧:
法规碎片化:各州标准不一,企业需面对不同的合规要求、收费模式与材料清单;
供应链阻断:全国统一的包装与流通体系被迫“因州而异”,加大物流与包装设计成本;
竞争不公:中小企业缺乏应对多重合规体系的资源,可能被大型企业边缘化;
价格转嫁:EPR成本通常被平均摊派至全国消费者,非立法州消费者无权参与决策,却需承担额外费用。
有观点甚至指出,EPR在现行形式下等于“无代表权的征税”(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与美国宪法中“保护州际自由贸易”的原则相冲突。
支持还是抗拒EPR?
有趣的是,在产业界对EPR存在疑虑之时,部分包装产业联盟却开始转向“有限合作”模式。例如,代表北美包装产业链的Ameripen已明确表示“EPR时代已到”,并选择与各州政府合作塑造EPR执行框架,而非全盘抵制。
但也有批评者认为,这种“合作式妥协”实则是对长期市场竞争力的让步。他们呼吁支持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替代方案”,如由美国“固废循环联盟(CWC)”推广的再生气化系统(RRG)。该系统可无须分拣、清洗,即处理混合塑料与有机垃圾,转化为“绿色甲醇”,作为新塑料生产的
原料,具备较强的可扩展性与经济效益。
前景与思考:EPR是必然选择吗?
可以预见,围绕EPR的争论在美国仍将持续升温。环保诉求日益高涨、塑料污染数据持续恶化,而立法难产、制度碎片化与技术路径冲突也在不断上演。美国要走向一个真正的资源闭环循环经济,既需要有力的立法推动,也需平衡好环保理想与产业现实的张力。
EPR不仅是治理思路的转变,更是监管能力、市场协同、技术体系的全面考验。在推动行业转型时,必须慎重处理“制度设计”与“技术路径”的兼容问题,避免在“环保”名义下引入过高的制度成本与执行难题。
(资料来源:Plastic News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